2015德国游记之马山校长感想

2015-10-23 人气: 来源:http://www.thomas-school.com

2015德国游记之马山校长感想后记

感想一:

 

做为第一天活动的最后内容,毕格斯学院的中国项目负责人,我的德国哥哥,诺伊福特先生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向中国同学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各个功能区,设施使用,注意事项等等,范围之宽泛,内容之详细,让我这个“德国通”印象深刻。总结起来,德国教育和国内教育表现出如下两点主要不同:一是信任。少数需要付费使用的设施和物品的消费,如桑拿、德式保龄球,放置在公共场地的,如教室冰箱里的饮料等的使用和消费,使用多长时间,消费多少全部没有控制,全凭学生自觉在设计好的表格上签名,在离开德国前主动付费。这种安排传递的信息是信任,在社会里,人们首先应该被假设成君子,除非此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是。而非先把对方假设为小人而通过建立高墙,处处设防,层层把关来加以防范!我想,社会上正负能量的多少也就不言而喻了。还有,学院不是旅馆,没有二十四小时服务,随着最后的学院老师下班,近两万平米的学院建筑和里面的全部设施将进入由来访的学员自主管理的状态。学员们依然可以进出自由,因为他们自己房间门的钥匙同时可以从外面打开进入学院的大门!二是理性,逻辑和可操作性。诺伊福特先生详细介绍发生火灾时逃生通道的使用,包括逃到户外后的集合地,因为赶来的消防队马上可以知道是否还有人,有多少人仍被困在大楼内!学院内的设施是用来使用的,包括点燃壁炉等,设施不是用来好看的,而且多数是免费的,欢迎学生们自主使用,同时详细告知正确使用的办法,以及错误使用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应对措施等等……我想到了我们为了孩子的“安全”而取消了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全部有意义的活动!!!观察孩子,有些似乎听懂了,有些在看手机,应该还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意义。对于中国孩子,反复听到的是不要干什么,而不是主动做什么,然后学习正确的做法,一旦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会因为茫然无措,不知如何选择而放弃选择,等待别人替他们选择!!!我会让孩子们慢慢感受这些差异,希望这次交流能对他们有所触动和启发!

感想二:

中德教育理念和方法之差别:虽然处在变化当中,贯穿中国教育的精神仍然是为了实现某种和谐教化人们顺从,顺从于权威的意志,老师们会急于把一些结论答案灌输给孩子们,并要求强行记忆,通俗称为“背过”,且不论这些结论和答案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时间或实践的考验,机械记忆强行背诵将泯灭人类的独立思考能力!权威可以是家长、老师、领导,或者其他,所以我们的心灵允许别人的评价,而非自己的感受严重影响我们的感知。所以,一个好家长,好老师,好领导很重要,他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反观德国的教育和文化,它鼓励教人独立思考,自由意志,质疑精神,主动尝试,勇于犯错(德国人倾向于认为,很多事情的对与错只有上帝才知道,对于人类,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在此次交流中,老师一直保持低调,只有孩子的观点明显片面需要适当提醒时,才会用提问的方式谨慎暗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们通过灵魂搜寻建立自我认知,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放弃建立纪律和契约精神。所以,影响德国人人生轨迹的元素更多,更复杂,最主要的是自己的选择!现年龄段,两国孩子得差异不大,假以时日,差异在两种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下,将会变得很明显!

感想三:

这次交流课题取名“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同一个世界”,随着建成结束逐渐显现它的设计脉络:思考自己国家的优缺点让孩子们开始理性了解自己生长的这个国家,由于两国孩子都在陈述,给对方提供一个参照比对和视角,从而对自己国家的印象可以从平面变的多维立体(邓小平的翻译,现在的一名学者说过,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孩子送到国外一段时间,效果胜过党和政府的大量说教);在思考和陈述个人及团队未来时,希望他们有一个认真的自我认知过程,建立自我身份感,在交流中,建立团队感,接受个性的同时,找到共性;在建未来梦想城市过程中,把双方共同的梦想融入其中,学习团队协作。这就是所谓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同一个世界的设计理念!其效果取决于孩子门的语言能力,已经具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德国和跨文化交流的兴趣等,我相信孩子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受益的!

 

马山校长关于教育的几个观点:

 

1)旅游比上课重要。

2)主见比顺从重要。

3)兴趣比成绩重要。

4)良知比对错重要。

5)健康比运动重要。

6)信仰比崇拜重要。

7)成长比赢输重要。

8)察己比律人重要。

9)思考比表达重要。

10)快乐比面子重要。

11)想象比知识重要。

12)独立比美丽重要。

13)态度比能力重要。

 

固安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