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的微信随想——回忆、美国与德国

2014-2-22 9:19:59 人气: 来源:http://www.thomas-school.com

马山的微信随想之“回忆”

我常飞越近万公里,从欧亚大陆的东到西,来到风情万种的欧罗巴。她经典而厚重,沉稳淡定又狂野不羁。她敬畏历史又拥抱现代,有条不紊的纷乱与漫不经心的慵懒在这并存。你可以驾乘充满现代元素的跑车到一家二百年历史的街角咖啡店,坐在某位大师曾经坐过的位子,要上一杯他曾点过的咖啡,思考他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只是发呆消磨时光......当满载着震撼的第一印象消退,朦胧开始清晰,如同看到了苏菲玛索眼角依稀的皱纹。当开始感受着他们的感受,梦想着他们的梦想,高兴着他们的高兴,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时,我发现我们原本很相似。我依然愿意到彼岸看看,不再因为那里是无忧的世外桃源,而是因为那里住着我的邻居和朋友。

马山的微信随想之“美国与德国”

圈里的朋友们多是忧国忧民之士,常就社会时政,文化教育发表或转载高见(本人亦此,所以我们是圈里人)。实属正常的是,谈论中国面临的问题时,我们会找一个对应的参照,一个坐标。最常被当做中国参照物的永远是美国,其次可能是德国。巧合的是,本人以前多次去美国,至今还常去德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异同有一点浅薄的了解。觉得好玩,和好友们分享。

1)宗教与世俗

自从五月花号的乘客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来到这片荒芜的大陆后,基督教从形式到内容依然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在美国,政治上的正确性在于你必须是教会成员,经常在妻子儿女的陪同下去做礼拜。总统讲话的结束语往往是上帝保佑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发动对阿富汗的战争时,把美国的军事行动比做新的十字军东征,不小心流露出他的宗教冲动。因此,这是一个基督教色彩浓重,甚至可以称得上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国度。不少为怀孕妇女做堕胎手术的美国医生遭到枪杀,不禁让人想起因为通奸而遭石刑的阿富汗女人。

再看德国,人们不断反思中世纪以来宗教对世俗社会的干预所带来的动荡与战乱,直到尼采喊出了上帝已死。人们对教会试图影响社会政治,以及政客利用教会干预政治都很敏感,默克尔用上帝保佑德国来结束她的讲话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政教都各自小心翼翼地不去干预对方的事物,保持一种彼此尊敬的距离。但是,这种井水不犯河水在特定时候也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德国的天主教会对希特勒纳粹的暴行保持沉默至今遭到诟病。

2)经济与社会

和英国人一样,美国人笃信市场上看不见的那只手,反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当年,很少的人在广袤的、荒芜的、充满了危险与未知的环境里生存,必须有冒险精神,随时准备拔枪自卫。今天之美国经济与社会是丛林法则与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不断完善进化而来:经济上是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上强调强烈的个人独立意识。

再看德国,1871年德国统一的时候,世界上已经有多个成型的现代国家,给统一德国的缔造者们提供了现成的参照。所以德国的社会结构有着明显的人为设计元素,经济上采取的是允许政府较多参与的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层面上,德国也带有明显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元素。

上述两方面的深层次不同,给这两个国家带来有趣的表层差异:

1)美国政客如果被发现有婚外情,办公室恋情曝光,甭管他多么有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的政治生涯基本结束。所以在国会里慷慨陈词,反对堕胎或同性恋的议员们,时而被发现多次令自己的女秘书怀孕堕胎,或被发现和自己的同性伴侣出现在某个私人场合。

德国的私人生活和公共事物适用于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

一个离过四次婚的总理照样享有很高的声望,高级公职人员中,包括副总理、部长、市长们,同性恋者比例极高。但是,如果他们被发现收了二十欧元的礼物而没有申报,或用公车顺道接了自己的女友,他们的政治生涯就可以结束了。

2)德国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引入了覆盖全民的强制医疗保险,而奥巴马至今仍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

3)德国把全民教育视为社会责任,实行包括大学教育在内的免费义务教育。美国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视为产业。用竞争的法则推动教育的优化,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到部份名校,抬高名校的门槛,使得很多人在名校前望而却步。

4)德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没有根本上伤及贵族阶层。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融入现代公民社会,他们带着高贵的气质,但低调而内敛,不显山不露水。社会平和,消费理性,两极差别相对不大。美国因为创造了公平的竞争机会,不断有成功的新贵涌现出来,一部分人穷奢极欲,自然资源消耗巨大,两极分化严重。

中国更像哪个国家?

固安人才网